来源: 本站 时间:2016-07-18 10:23:52
今年以来,王庄煤矿以集团公司“369”安全管理新体系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方式,努力克服特殊时期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安全生产态势。
紧扣目标明责任
为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该矿自上而下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通过这种方式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每一个工作岗位。同时,该矿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抓安全的管理措施,实行党政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考核,形成了“大安全”管理合力。
制度要想执行到位,考核激励是关键。为了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提高安全工作的执行力,王庄煤矿在严格执行《重大事故及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安全奖惩细则》及《安全红线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在每个季度末还依据 《季度安全大检查奖惩办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同时,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无事故”安全生产季活动以及“双三”示范单位、示范班组、示范岗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切实提高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狠抓岗标重实效
近年来,该矿深入开展了岗位作业标准化建设,不仅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而且把宣传工作引伸到井下,在矿井的主要巷道悬挂了宣传牌板,便于职工在现场对照安全要点进行作业。
与此同时,王庄矿还将单纯的抓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延伸到抓职工的标准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周二、五班前会及安全例会重点加强基层队组职工对岗位作业标准化的认识,并将一二线各工种岗位安全要点制作成便于职工携带的便携式卡片,方便职工能熟记、背诵,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了职工的作业行为。
创新管理强班组
为了提高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王庄矿在班组中实施了“六个五”工作法,即建立班组“五机制”: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自保互保责任机制,现场隐患闭环管理机制,安全风险预控机制,工程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班组班前“五讲清”:讲清上班安全、质量标准化情况和问题,讲清现场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讲清当班注意事项和工作要求,讲清对特种高危作业人员的操作程序,讲清当班安全重点环节和对不放心人员的要求。职工上岗“五到位”:安全思想意识到位,现场安全确认到位,隐患排查处置到位,班中巡察汇报到位,收班评估考核到位。职工安全教育“五警示”:职工倒班前后,头面搬家前后,节假日前后,探亲休假前后,表扬和处罚前后要进行安全警示。提高班组保安“五能力”:抓好班组长选拔培养使用,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组织能力;加强班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班组职工理性从业、抵制“三违”的能力;强化班组安全应知应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自主保安业务能力;严格班组现场安全管理,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能力;搞好班组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防灾、避灾和自救等应急处理能力。实现班组管理“五提升”:班组员工安全质量意识提升,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岗位操作技能提升,管理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业绩提升。
警钟长鸣反“三违”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自保、互保意识,促进安全生产,该矿对“三违”原因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切实提高了“薄弱人员”的遵章作业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
首先是通过组织“三违”人员在深入学习煤矿安全规程、集团和矿安全生产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从什么是“三违”、怎样预防“三违”到安全生产规程,对“三违”人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其次是从事故对家庭造成的巨大危害入手,从“三违”定性、处理办法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帮助其查找违章的原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章的危害性,远离“三违”等遵章作业。三是将事故案例“上会”,确保警钟长鸣。就是结合当班或当天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在班前会上穿插适当的事故案例,使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事故产生的原因、教训和防范措施,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意识。
突出文化塑形象
该矿把安全文化教育阵地延伸到了井下,每一个施工地点、每一个操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安全标识标志、安全警示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危险因素告知、隐患公示牌等牌版,宣传普及安全理念、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该矿还开展了安全宣讲活动,对全矿安全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了报道,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和影响员工。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媒体、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录像、安全漫画展、安全生产月咨询日、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强化安全文化教育,提升了员工的安全素质,增强了员工自觉按章作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积极性。
(文/ 孟芳)
责任编辑:孔静
c7娱乐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
网站内容维护:集团新闻中心 总机:0355-5921114
Copyright : 2013-2021 Chinal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