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站 时间:2020-12-21 10:59:58
更衣、领设备、过安检……熟练地完成每一道程序,常村煤矿机电中心副主任师王海川和工人们乘坐罐笼车下到距地面500多米的井下。然后,换乘电机车和“猴车”,经过近一个小时才来到采煤区。
看似简单的过程,王海川在19年前却差点因此退却。2001年,通过招工来到矿上的他只有22岁。“罐笼车门一关,我就后悔了,特别是进到采煤区,心就突突地跳。”王海川回忆着第一次下井的经历,仿佛就在昨日。第一个休息日,王海川回了家,就告诉父亲不想干了。父亲虽然很心疼,但还是耐心地开导他说:“孩子,咱农民可不能怕吃苦。我当年工作的时候,哪有什么机械化,全凭一双手……”
王海川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凭借着不服输的性格,一番思想斗争后,王海川鼓起勇气返回到矿上。为了工作中不掉队,王海川边工作边自学理论知识,还经常向老师傅请教。他的勤学好问,被领导和师傅们看在眼里。经过6个月生产班锻炼,他被安排到了检修班学电工。
为了尽快提升业务水平,王海川白天挤出时间做学习记录,晚上对照资料查图纸,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车间跟着师傅们继续学习。
技术上的成名,缘于他对SSJ-1200型皮带机机尾移动问题的研究。因为有被皮带机尾折断的木柱挤伤的亲身经历,王海川立志解决皮带机机尾移动问题。他一边跟班作业,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不停地画图、测量。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研究分析,他想到在皮带缓冲架安装两个自移千斤顶与转载机配合移动,避免了皮带机机尾移动。这项革新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而且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以前,工人缩皮带需要6个人,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原来,每次拆皮带需要3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仅皮带复用一项每年可节约资金120万元左右。”王海川介绍道。这项革新于2008年申请了国家实用性专利,经推广使用后,受到兄弟单位一致赞许。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从那以后,王海川便爱上了小改小革。紧接着,“端头简易副架”“皮带游动车改造”“皮带机尾缓冲架改造”等一系列创新项目试验成功。特别是2015年,他主持研发的“无电源气控延时智能排水器”获得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7年1月,“王海川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9年9月20日,长治市总工会在潞安常村煤矿“双创基地”为“王海川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授牌。该工作室引进智能仿真培训系统和实操教学设备,为矿井技能人才难题攻关、技术传承、研讨授课等方面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同时,该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和高技能领军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搭建职工技能“实践操作平台”、技术难题攻关 “展示平台”、员工“技术交流平台”;创建了“走出去+引进来+理论掌上微课堂+实操比赛+技术评比”的实操实训新模式。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海川亲自授课,悉心传艺。几年下来,他所带徒弟中,有38人成为高级工,6人被评为高级技师,3人荣获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8人走上管理岗位。理想在实干中升华。王海川用青春在飞舞的煤尘中成就不凡;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文 李文龙 乔卫强)
责任编辑:崔婷婷
c7娱乐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
网站内容维护:集团新闻中心 总机:0355-5921114
Copyright : 2013-2021 Chinal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