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站 时间:2020-06-03 19:07:33
参加工作二十年,技术创新120余项,为矿山节约资金8000多万元,获奖无数的他近日荣誉墙又添新奖牌,他就是今年荣获 “科技创新标兵”的常村矿职工干部王海川,一名永远在追逐创新与进步的“带头人”。
“勤”是创新创效的“敲门砖”
没有掉馅饼的好买卖,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和幸运儿”。这是王海川的座右铭。王海川出生在襄垣县的一个小农村,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看父亲摆弄各种机械器材,造就了他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对机械器材的爱好。他常说,“我没有什么天赋,“勤”就是我最厉害的“法宝”。”
2001年,王海川在常村矿参加工作,成为综采二队生产班的一名清煤工。清煤工作枯燥繁重,对机械设备感兴趣的他,在工作之余观察身边的机电设备,成为他最大的乐趣。2002年1月在S21面,在一次端头错刀中,条件准备好了等开机时,机组启动器却出现了故障,跟班电工也找不见故障点,全班30多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人会处理,白白等了两个小时后,机电队长从井上下来,人家仅用了3分钟,只对一个旋钮转动了两下,故障就排除了,赢得了全场人的欢呼和赞许。“人家咋这么牛,一进工作面三下五除二就能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水平真高,他是咋样做到的?给生产节约多少时间?”就是从设备再次运转的那一刻起,王海川的心也被转活了,他暗下决心要“学艺”。
在清煤的同时,王海川见缝插针,一有时间就多走多看。六个月之后,王海川被安排到检修班学电工。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拿出他的“致胜法宝”,以“勤”和“钻”给自己“充电”补知识、增理论,实践综采生产工艺,提升机电技能。4点上班就利用上午时间到车间学习,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八点下班就利用晚上时间在宿舍钻研,对照图纸吸收消化;平日里对老师傅们处理各种生产、机电事故的任何学习机会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让自己有多实践的机会,只要井下有设备出故障,王海川都主动请示下井,尽管有时是刚刚升井,身体觉得很累,队里也不给记工,但只要能多下一次井多处理一次故障,达到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质量高的目的,他就觉得其它的都无所谓。就这样,一次次的磨炼,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进步,王海川终于从一个门外汉走上了跟班电工岗位。
“燃”是创新创收的“催化剂”
王海川对于创新的热情,离不开他的“第一桶金”。常村矿自投产以来,综采工作面顺槽使用的皮带机机尾移动问题,一直依靠巷道中间树立圆木将军配合千斤顶进行强拉硬拽皮带机尾,这种操作方法,一个容易破坏顶板,将军柱容易断,皮带机尾长期受偏心拉力影响,跑偏磨皮带,严重不适合生产要求,而且安全隐患大,极易发生缩皮带机尾将军柱断裂挤伤人事故。2006年王海川担任综采二队的技术管理岗位,为解决掉这个难题,王海川一边跟班实地调研,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画图、测量、汇总,研究解决方法,经历多次摸索模拟示范,他想到利用在皮带缓冲架安装两个自移千斤顶,与转载机配合移动的方案。最后经过设计制作,皮带的移动困难问题迎刃而解。
“虽然工艺粗糙些,但却经济耐用,省时省工。工人缩皮带时,原来需要5~6人现在只需2个人,便能顺利自移皮带,皮带缓冲架也便于维护,皮带损坏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效率明显提升,效益显著增长,每次拆皮带原来需3小时,现在只需40分钟”,该项目获得了“技术革新一等奖”并受到兄弟单位一致赞许和效仿。2008年该项目被申请国家实用性专利,并在集团进行了推广应用。被肯定带来的成就感,燃起了王海川创新创效的无限热情。近年来,他主动担起常村矿综采设备的改制和修旧复用工作,光负荷中心、采煤机就节约外围修理费达250万之多。由他主导研发的 “端头简易副架”、“皮带游动车改造”、“皮带机尾缓冲架改造”、“机组托移电缆装置改造”、“大溜机尾自动打开装置”、“自吸式卧泵排水”等创新项目获奖并得到成功实践。2012年撰写应用成果和实用技术论文4篇,2015年他主持研发的“无电源气控延时智能排水器”获得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项革新项目为矿激活了设备使用寿命,节约资金达300多万元。
“带”是创新创效的“强动力”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如果你能够通过传授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幅射出去,那你的价值就会被复制与放大,就会为企业、为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2012年,王海川在综采二队走上队组管理岗位。技术骨干出身的他,把技术学习提升当作综采二队发展的命脉,坚持“提素质、保安全、创精品、争一流”理念,顺利推出“创新平台、实践培训平台、干部轮讲平台”,带动鼓励全队员工积极参与矿上的技术培训、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为队组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使该队队伍建设明显提升,实现多个“突破”:第一批进入质量标准化精品工作面,成为各单位学习参观、检查的首选工作面;第一个成为全省“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单位;在常村矿第一批列入 “技能人才培养优秀科队”;第一个突破“生产记录”;第一个成为“节约高效队组”。 在员工培养上,王海川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亲自授课,悉心传艺,所带徒弟中有38人通过高级工、三人通过了“技师”资格鉴定,有五人走上了副队长管理岗位。
“老板只教你怎么把工打好,我们教你怎么自己用能力打工”。2018年常村矿双创基地挂牌成立,王海川任双创基地主任一职,致力打造以双创基地为载体,拓宽延伸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兄弟单位之间联谊活动,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全方位交流共享。以“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实施为导向,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标在三年内建成潞安创新成果转化双创示范基地,健全“双创基地”实操实训培训体系,引导和推动创新创效与实操实训相结合,提升创新技术交流与培训质量,早日建成煤炭行业双创示范基地。
除此以外,王海川还带头成立实操实训技能大师工作组、双师团队建设平台、创新论证发布工作组、劳模工匠工作组,让先进、模范带头,实现引领共享、共建的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团队创新、团队学习、团队攻关等工作中,让更多人受益,现在已有23人参与“创新攻关+创新转化+创新论证发布”,并实现连续两年全国QC成果发布第一名。
力学笃行,行必致远。王海川用二十年的兢兢业业,率先垂范,书写着奋进人生,引领着创新进步。然而科技创新任重道远,累累硕果已然成为过往勋章,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坚韧不拔、敢于创新的精神,才是推动个人乃至企业不断前行的强劲动力。无数个“王海川”就是建设科技潞安、创新潞安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图 李佳琦)
责任编辑:郝佳丽
c7娱乐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
网站内容维护:集团新闻中心 总机:0355-5921114
Copyright : 2013-2021 Chinal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