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以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而步入仕途。从政后,历经唐高宗与武则天两朝。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保持了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狄仁杰任大理丞,掌管刑法。虽重权在握,但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为政兢兢业业。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一时名声大振,朝野推崇备至,成为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
狄仁杰为维护国家利益,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斫昭陵(唐太宗陵墓)柏树。唐高宗认为斫砍昭陵柏树就是置自己于不孝不仁,应当处死。狄仁杰则认为罪不致死。他从大局出发,以尧舜圣道规劝高宗说:“因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在狄仁杰的苦心劝解下,高宗最终改变了主意,权善才因而免死。调露元年(679),司农卿韦弘机大兴土木,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官,奢华壮丽。狄仁杰得知后,即刻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时任尚书省左司郎中的王本立依仗高宗恩宠,多行不法,欺压、同僚,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但狄仁杰以身护法。他说:“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狄仁杰直言不讳,敢于犯上的类似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高宗也因此盛赞他说:“真大丈夫矣!
”
狄仁杰的一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把忠、孝、廉称之为大义。他身居宰相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时期的弊政多所匡正。特别是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在立子(李姓)与立侄(武姓)问题上左右犯难。狄仁杰劝说武则天要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他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谏武则天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官,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久视元年(700),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
(学习资料)
责任编辑:孔静